來源:泰倉網
2017-05-10 09:08:05
作者:陸玄同
近日,百雀羚的一組一鏡到底的神廣告刷遍了朋友圈。網友驚呼腦洞大開,老奶奶都不扶,就服百雀羚!
據了解,這幅由局部氣候工作室設計的創意廣告,主題“與時間作對”來源于百雀羚,而其用途是為了在一場母親節的活動中推廣產品。
但不得不說,這幅長圖廣告腦洞大開,令人猝不及防。跳開宣傳的因素外,其所反映的主題正迎合了當下民眾的憂慮:一事無成,時間卻匆匆而過;子女還未盡孝,母親容顏已蒼老。人們害怕時間流逝,卻無可奈何。就連超然物外的莊子也曾慨嘆,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。那么在在這個急躁的年代,用什么能夠對抗時間呢?筆者以為唯有耐心,一顆強大而又堅毅的心。
或許我們都曾有這樣的感覺,越是在乎,就失去的越快。而只要這種在乎一直存在,來自時間的恐懼感伴隨我們一生,并在成人之后愈演愈烈。大衛·邁斯特爾在1984年提出了被廣泛認可的“等待心理八條原則”,其中有兩條恰好解釋了我們“在焦慮中等待”的境遇:
無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感覺要長;焦慮使等待看起來比實際時間更長。
因為生活是循序漸進的,我們無法按下快進鍵。所以為了紓解焦慮,我們選擇去過一種快速的、高效的生活。我們把結婚變成了閃婚,旅行說走就走。我們拼命與時間的不確定性對抗,不希望被囚禁在等待中。我們破壞式地拒絕等待,渴望馬上知道結果。
而這一切其實來源于我們對時間的恐懼,心理學上將恐懼分為三類,對不具有人格的物品的恐懼,對未知的恐懼,以及對死亡的恐懼。因為等待的結果模糊不清,我們像黑暗中的盲人一樣,只能無助地體會著時間的流逝。
其實不管我們焦急還是等待,時間的流速是恒定的。而打敗懼怕的事物是人類的求生天性,所以我們看似是在對抗時間,其實是在消極的生活,我們是在逃離生活之外的空間,追求一種對結果的加速度來化解內心的不安,但實質上,以這樣的方式只會加劇這種不安。要化解人對時間與未知的恐懼,就必須要有“耐心”。
事實上,耐心是被這個時代損害了的東西。人生不過是在等待一個結果和下一個結果中循環。而我們之所以越來越匆忙,就是因為迫不及待地只關注結果,卻忘記了結果到來之前的時間同樣重要。
專注和耐心讓我們不只擁有對結果的恐懼,也逃脫結果本身的綁架,把實現它的過程進行得更加美好。但太多人在與時間的對抗中敗下陣來,而愿意花長時間去做一件事的人越來越少,正因為如此,那些真正了解耐心價值的人,才活出了風采。
或許,這才是這組廣告要表達的意義。其實我們看那個貫穿全線的女殺手,既是推動整個故事發展的線索,也是時間的終結者,而她所代表的就是耐心。
以民國為時代背景契合百雀羚的悠久歷史,而通過街道的變化來緩緩展現民國衣食住行等,其實就是在提倡一種慢生活,只有耐得住性子,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。
【聲明: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泰倉網立場,僅供參考。】
建行特約齊魯時評,歡迎投稿!
投稿郵箱:[email protected];網上投稿;請關注齊魯時評官方微博。